郧西道教考略

2017-06-12 16:58  

中国有佛教、道教、儒教三大宗教,其中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普遍认为,中国的道教盛行于东汉中叶,而早在西汉汉宣帝时期,郧西境内就有关于道教活动的可靠的文字记载。由此推算,道教活动在郧西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关于道教

道教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几千年来,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对我国历代的各个阶层都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本源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所以道教产生之初本以老子为教主。后随佛教的传入,道教受其影响组建了自己的神系图谱,南朝齐梁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首次出现“三清”的名号。《隋书·经籍志》即称元始天尊为老子之师,居道教诸神最高位。直至唐宋始以“三清”并列为道教最高神,称玉清元始天尊(或称元始天王),上清太上道君(即后来所谓灵宝天尊,亦称玉晨大道君),太清太上老君(即道教所奉始祖老子演化而来,后来亦称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居“三清”之首,是道教中地位最高的天神。《历代神仙通鉴》称其为“主持天界之祖”。其中还描述元始天尊所居玉清境:“紫云之阁,碧霞之城,为元始所居。元始又立几处金厥玉楼,琼居琳殿,以舍列圣群真。”

上清太上道君居“三清”中的第二位,《洞真大洞真经》云: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二晨之精气,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可见其降生也是特别神奇。

在“三清”中最为老百姓所熟知的便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又称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的第三位神。太上老君的神形实际是根据先秦时老子的形象演变而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著有《老子》(即《道德经》)流传于世。东汉末张道陵之五斗米道即称老子口授《老子五千文》,并将其奉为经典,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尊其为教祖。从此,老子神化为道教教祖,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奉。

锡义山与郧西境内最早的道教

古时锡义山,即今羊尾山。据清同治版《郧阳府志》:“羊尾山,西南百二十里,即锡义山支也。众山群集如羊,通陕西山阳县。前明店社繁盛,今则村墟寥寥矣。”文史资料记载,此山因西汉汉宣帝时汉中太守阳厥曾隐居而名噪一时。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又东经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为白石滩,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属汉中,王莽之锡治也。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数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衡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又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丰利县,……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相传为以为仙灵所居。”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锡义山亦名天心山,“心山,汉宣帝时(前70年-前49年),北平(今河北满城县北)阳厥为汉中守,经此山,有栖遁意,遂不之郡。学道感瑞,见金羊,因易为姓。今县界有羊氏,即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上有石坛。”这是郧西境内关于道教活动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据考证,武当山道教直到东汉中晚期才出现。在十堰地域,专家学者尚未发现比锡义山阳厥修道更早的文字记载。由此可以证明,西汉时汉中太守阳厥隐居锡义山修道,这既是郧西境内,同时也是十堰境内关于道教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三官信仰

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地自然非常崇拜,自东汉初年张道陵创立“五斗未道”开始,“三官大帝”也叫“三元大帝”便更加广泛地成为人们尊崇的神。

所谓“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的来历有诸多说法。较为普遍的说法称,三官起源于金、水、土三气。认为天气主生,“金为生,候天气”;地气主成,“土为成,候地气”;水气主化,“水为化,候水气”。金、土、水而候天、地、水三气,“用司于三界”而为三官。

三官是道教中的大神,但并不属于最高级别,能为人们赐福、赦罪、解厄,所以三官神虽然级别不是很高,但三官神信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旧时,全国各地遍布三官庙、三元庵、三官殿、三官堂等,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到庙宇忏悔罪过,祈福免灾,因此又称三官为“三元大帝”。现在台湾一般称三官大帝为“三界公”。信仰者在三元日要进素斋,称为“三官素”。正月十五是上元天官诞日,七月十五是中元地官诞日,十月十五是下元水官诞日,三元日斋戒可保佑一年中平安吉庆。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里最早的一个派别。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即曾统治汉中近三十的“镇民中郎将”,一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的祖父)在四川鹄鸣山创立。当时规定,凡入道者必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贼”、“米巫”、“米道”。此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可能与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所以又称“天师道”。

五斗米道在道徒中设祭酒和鬼使。祭酒主要传授老子的《道德经》,鬼使主管为病人请祷。请祷的办法,是将病的姓名和服罪的意见写成文书,一式三份,“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这叫做“三官手书”,祈祷于“三官”。

古时郧西境内三官神庙很多,直到今天,郧西尚有很多以“三官庙(殿)”命名的地名、村落,足可见“三官”信仰范围之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处的三官洞林区,即因古时在岩壁洞窟中供奉三官大帝神位而得名,至今已逾千年历史。

郧西道观遍布城乡

“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道士祀神、修道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除上述“三官”宫观较为普遍外,古时郧西境内道家宫观还有很多。

悬鼓观在多众道观中较为有名。始建于正德年间。据明万历《郧阳府志》:“悬鼓观,悬鼓岩下。”清同治《郧西县志》:“悬鼓崖,县西三里,崖有石悬如鼓。”“悬鼓观在县西南天河坪,距城三里,乾隆二十七年知县胡延槐率姜承烈、姚启元重修,同治六年毁,同治四年桂姓捐资重修。”悬鼓观历来为郧西古八景之冠,名曰“悬鼓青嶂”,清同治《郧西县志》这样描述:“按悬鼓山,城西南五里,横岩百丈,岩巅古树森森,青苍云霞。悬岩下建元武庙,神座右石泉大如碗,水仅可掬,煮茶甘美异常。庙左悬岩圆磨如鼓,岩隙衔片石,不知几千百斤,空悬于隙外者,大半人过此惟恐石坠。相传娲皇炼石补天,余石寄此庙右。树六角亭为墨客诗酒处,亭南登山数十步有‘观余亭’,中列方卦石几,可坐而弈也。前邑司训张公叩轩,汉川举人题壁云:‘悬鼓之南山上山,数橼茅屋白云间。亭高不碍诗人眼,万里春光手自删。’笔墨奇古,至今犹飞舞壁上。”民国十一年,邑绅林士衡复修“休息亭”和庙堂破损部分,留有碑刻,1993年,城关镇政府修复道观,2002年又扩建山门,修六亭,建观音神殿和二十四坛。今悬鼓公园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人们休闲、度假的一大胜地。

除此之外,古《郧西县志》记载郧西境内有名道观还有数处,如西北门外“弥罗观”、县西北十里“仁威观”,土门境内“云台观”,三官洞境内的“祖师殿”(相传张三丰曾在此修练),景阳乡境内的“黄龙观”,关防境内“仙鹤观”,上津境内“元真观”以及夹河境内金銮山的“盘龙观”等。

昔时道观大多已不复存在,然而,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并未随道观的毁灭而消亡。被后世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道德经》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政治、科学、宗教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铸成和政治的统一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究其中的奥秘,以寻求人类文化的源头,追寻古代智慧的底蕴。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