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林特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 促社会治理出成效

2020-12-04 08:42  

通讯员 杨伟 钟严琰 报道:今年以来,槐树林特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抓党建、夯基础、促发展”思路,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夯基固本,建强基层党建“主阵地”

槐树林特场紧紧围绕“抓基层、抓基础、强党建”目标,提升党组织治理能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党员干部队伍,推进治理能力建设。

厚植思想政治之根。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穿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在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一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周一集中夜学、个人自主学、专题集中学、研讨交流学、线上创新学、线下联动学、实地调研学、拉练观摩学,组织中心组学习11次、集中研讨4次、集中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6次,开展现场观摩3次,形成决战精准扶贫、决胜脱贫攻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筑牢干部队伍之基。通过调整优化、专职配备等方式,从“两带”能力强的农村致富能手、产业致富带头人和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能发展、有公益心的优秀乡土人才中培养选拔一批专业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把能力过硬、作风扎实、德行端正的农村人才用起来。选配村级事务助理5名,储备年轻后备干部20余名,选派11名年轻干部充实到驻村工作队伍中,村干部队伍实现年龄优化、结构强化、素质良化,握拳合力形成最大化。场党委机关带头,5个村、9个场直单位共种植“廉政菜园”5.26亩,持续发力根治“四风”,身体力行制止“餐桌上的浪费”。

织密社会治理之网。围绕“抓谁、抓什么、怎么抓”,构建以场党委为龙头,5个村党支部为核心,19个网格为载体,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为依托,党员、网格员、包户干部、产业致富带头人、楼栋长和中心户长为骨干的组织体系,建立“班子成员牵头督办、第一书记协助推进、支部书记具体落实”和“周梳理、月研判、季通报”的纵横双向责任体系,形成场党委书记挂帅、驻村第一书记指导、村“两委”班子主导、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参与配合的作战体系,“一核多翼”的治理合力。聚焦提升标准,逐村分析研判、精准画像,细化一村一策、对症下药,在解决香菇产业发展、生产灌溉用水、村庄环境整治、优化服务“一张网”等“小问题”、服务“微民生”中加快实现社会治理“大提升”。

夯实脱贫致富之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认真贯彻落实精准脱贫指导方针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好用活青山绿水生态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红色”党建带出“绿色”发展新路。借助槐树独特的“冷水”资源,实施“党员+产业”工程,发动本土能人大户带头,带领全场贫困群众“抱团”发展生态冷水稻1700余亩,开发包装的“大梁情”冷水米成功上线“扶贫832”平台,实现年产量180万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带动全场851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三千元以上。围绕“山上种茶、山间栽果、山下种稻、河里养鱼、间作其他”的发展思路,大力引导有眼界、能力强、懂管理、善经营、品行好的优秀党员返乡创业、领办产业,实施“仙姑玉眉”有机茶叶、核桃种植、葛根加工、水产品养殖、鸡苗孵化等20多个创富项目。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同步发展野生葛根加工、中药材、核桃、黄皮椒、香椿、艾蒿、“贝贝南瓜”等产业,发展党员带头创富致富项目5个,党员带头领办各类扶贫车间、扶贫作坊9个,建成有机茶园800余亩,种植各类小水果、中药材2000余亩,培育特色农业项目5个,形成一条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绿色发展新路。

凝心聚力,激活社会治理“新引擎”

槐树林特场坚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引导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推进治理能力建设。

以服务暖心。以开展“户户走到”为契机,全面推行“上门服务”工作机制,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推动党员干部下一线、政策信息下一线,实现服务群众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脱贫攻坚在一线,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100余名党员干部与全场851户贫困户结成“对子”,主动认领民生事项250余件,上门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230余人次,帮扶各类物资、资金12万余元,解决群众吃水、出行、子女上学、外出务工等实际困难50余个,向贫困群众面对面宣讲政策、心贴心征求意见、实打实推进项目、点对点破解难题,在访民情、解民忧、顺民意中加快党心民心交融,用贴心的服务换来群众的暖心点赞。

以民主聚心。在村党支部引领下,不断推进村级依法自治、民主自治、民主管理。利用好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恳谈会等形式,让农村党员做表率,将矛盾纠纷“摆上桌”,请父老乡亲“来评理”,让身边人评议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养成,以民主凝聚人心,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社会治理格局。

以德治润心。灵活运用各种宣讲方式,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第一时间把党的好声音传播出去。集中选树一批“脱贫攻坚模范人物”“十佳农村党员”“好媳妇”“好婆婆”“孝心少年”等道德榜样,积极营造“弘扬美德、共创文明、同享和谐”的社会氛围,鼓励村民争做夫妻和睦、孝老爱亲、教子有方、热心公益、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家庭典型,培育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全场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氛围愈发浓厚。

联防联控,下好多元治理“先手棋”

槐树林特场始终秉承“1+1>2”理念,整合多方资源,高效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推进治理能力建设。

“党建+网格”守好“大门”。坚持党建为网格“赋能”,将全场5个村划分为19个网格,整合驻村干部、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骨干、中心户长、森林防火员、交通劝导员、楼栋长、志愿者等网格员力量,建立场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网格员包户的三级责任体系。全面履行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处、民生事项服务、应急事件管理、政策知识宣讲5大类职责,实现“村组有网格、服务在网格、平安建网格”,夯实精细化开展社会治理的基础保障。

“党建+调解”走进“心门”。健全小事“村组调”、大事“村委调”、难事“综治调”的“三级联调”机制,以争创党员服务信访工作“先锋岗”“示范岗”等活动为主抓手,搭建多样化诉求疏导化解平台,畅通基层信访矛盾化解的痛点、难点、盲点和堵点。

“党建+服务”号准“脉门”。发挥部门合力,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实行政务事务“一站式办理”,便民服务事项实行“网上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优化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结合“百名律师进乡村”“律师四进”“法律六进”等活动,为村“两委”、群众量身定制法治“文化餐”。村村建立法律援助站,驻村律师每月到村不少于2天,面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服务300余人次,落实法治惠民实事27件,化解涉法纠纷32起,基层治理群众基础进一步夯实,连续3年被市县两级评为“三无乡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