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点滴往事

2021-03-08 23:49   刘鹏

那是2017年9月4日的一个清晨。颜彦开车载着我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出发,驶向一个鄂陕两省交界处的边远林区。那是一条悬挂在峭壁上的小路,深不可测的崖底被山间云雾聚积的云海笼罩着,蔚为壮观。

“这种路最锻炼车技,能在这路上开好,基本什么路都能开了。”颜彦紧握着方向盘,对我说道。

“这路可真险……”我附和道,后背却直发凉。

“三官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新的公路建设已纳入规划,预计2020年就能通车了……”颜彦向我介绍道。

“2020年,还是遥远的未来,此次组织派遣我到三官从事扶贫工作,肩上的责任很重啊。”我心里默默感叹。

颜彦是郧西县三官洞林区区委的组织委员,此次特意载我前往三官洞林区赴任扶贫干部。此前我在县外宣办工作时,也去过很多乡镇,但这个距离县城60多公里,平均海拔近千米的秦巴山区边陲林区,我还是第一次来。

记不清车子拐过了多少个弯,翻过了多少座山,我们终于抵达了林区区委机关驻地。林区党委书记李宗刚、区长贺鑫找我做了岗前谈话,因为年轻人少、任务重,我除了要做好扶贫工作外,还要做好综治和包联村等工作。

林区的环境确实艰苦,但我摩拳擦掌,很快便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古树下的思考

三官洞林区千年银杏树 刘鹏 摄

初到林区,时值2017年初秋。这里秋天的美让我难忘,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一棵破旧村落里的千年银杏树。

当我第一次来到林区祖师殿村白果树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印入眼帘的是一栋美轮美奂的安置房,数层高的单元房,洁白的墙面,碧绿的琉璃瓦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部分工人正在做最后的扫尾工作。在华丽的安置房的不远处,是一间间破旧瓦房组成的小村落,顺着村落看去,是一棵引人入胜的参天古树。

走近古树,可以看到它的四周修了汉白玉栏杆,砌筑起牢固的树基。醒目的石碑上镌刻着这颗古树的年龄——1000年。当地村民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传说这棵树是姜子牙亲手栽种,树后的山正是封神时代的古战场。虽然我知道,1000年前正是北宋时期,和封神时代相差甚远,但我却不忍心戳破这个美丽的传说给古树蒙上的神秘面纱。

我望着那棵虬曲苍劲的千年银杏出了神,仿佛正面对着一位饱经历史风霜的老者,倾听他诉说着久远的故事。千百年来,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天灾、战乱、饥荒、疫病……他见证着这个小村落不同时代的盛衰兴废,他目睹着这里世代村民的人间疾苦,他盼望着蔽护下的村落里的人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今,村落不远处崭新的安置房拔地而起,即将取代那些破旧瓦房;在扶贫政策帮扶下,村民们也终于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微风拂来,金黄的银杏叶嗦嗦作响,是古树在点头、在微笑,我仿佛听到他颤巍巍地说:“真不容易,等待了一千年,终于等到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村里穷苦的人终于要过上好日子了……”

何其幸哉!我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场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之战里,有我们为之奋斗的故事。

寒夜里的温暖

三官洞林区集镇冬景 刘鹏 摄

由于海拔高,林区的冬天格外寒冷。一旦降温,这里就变成冰的世界。水管、河渠全都冻住,生活用水只能靠储备在宿舍水桶里珍贵的水。若是遇到大雪,山路被冰雪封锁,这里更是变得“与世隔绝”了。

林区的雪,下得大时,没过膝盖也很常见。雪把道路都覆盖了,生活困难的群众就更需要我们的帮助。2017年冬天,我们蹚着过膝的雪,走村入户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如果到特别远的贫困群众家走访,就必须给汽车套上防滑链,乘车前往。防滑链也并不是万能的,遇到坡度较大的路段,任凭车轱辘怎么挣扎,也只能原地打转。情急之下,我们就只留下驾驶员掌握方向和踩油门,其他人,不管男女长幼都来到车后一起用力推车。这种办法虽然有些危险,也确是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

寒冬虽然苦涩,但若能喝一杯农户酿的腊月酒,心里就暖多了。

因为地理和气候等原因,三官洞林区高山玉米有着优良的品质。每到寒冬腊月,玉米喜获丰收的农户都会用传统工艺酿制玉米酒。

一次入户走访,我们来到一家贫困户的家,恰逢主人正在酿酒。这位贫困户是个五保户,独自种植了十几亩的高山玉米,每年腊月都会酿造很多玉米酒。一进家门,浓郁的酒香便扑面而来,放眼望去,他家里存放着三四口大缸,还有数十个大瓶小罐,全都盛满了酒。

看到我们,贫困户大哥连忙放下手头的活,给我们倒上一小杯酒,说道:“快尝尝我酿的大曲包谷酒。”盛情难却,我们接过酒杯,品尝起来。大哥急切地问道:“咋样?还不赖吧!”我们连忙说:“不错,不错,确实是好酒。”

当我们问到酒卖得如何时,大哥面露难色。原来,他虽然勤劳耕作,辛勤酿酒,却没有好的销路。我们当即决定想办法帮他销售。于是,我们找来摄像机和两位懂得酿酒工艺的区委干部,用镜头记录下大哥酿酒的全过程,并全程解说。我们精心制作了视频,同时图文并茂地介绍传统酿酒工艺的流程,在市、县多家媒体发表,稿件中留下了大哥的联系方式。很快,订单像雪花般飞来。再见到大哥时,他开始愁酒的产量不够了。

这次卖酒的成功经验,让林区领导坚定了搭建电商服务中心的想法。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集收购、储存、加工、展销于一体的林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贫困群众的农产品从此有了更好的销售渠道。

为了表示感谢,在一次入户走访时,一家农户执意留我们在家吃晚饭,记忆中的那个冬夜里,农家的火炉上温着的那个酒盏里的包谷酒添了一次又一次。

困境中的成长

三官洞林区春景 刘鹏 摄

转眼到了2018年,林区的春天已来到。百花争妍,生机勃勃。漫长的冬季,因为冰雪封锁道路,我们很少能回家。春天的到来,我们每周可以乘坐班车回到县城过周末。因为路况不好,班车进出林区,一趟要两三个小时。虽然,我已有两三年的驾龄,但这种险路,我从未敢开车进过林区一次。

直到有个周末,我在县城的家中,突然接到林区领导的电话,被告知林区有紧急情况,需要我立即到岗。可是,当时已经错过了每天一次的班车,进林区只有自驾或者乘坐同事的车。恰巧同事都有其他事情,自驾成了我唯一的选择。

考虑到工作的紧迫性,我小心翼翼地开车向林区驶去。因为车速足够慢,开始一切都很顺利,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就在距离终点只有几公里的山间挂壁公路上,有一个很长的连续下坡路段以及两个连续180度的大转弯,对路况不熟的我,在第二个急转弯,还没来得及回过方向,车子就狠狠地撞在了防护墩上。防护墩下就是百米悬崖。此时,山间没有信号,手机也快没电。在廖无人烟的大山里,我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无助。好在汽车还能发动,我匆匆拍了几张现场照片以备保险理赔所需,驾驶着车头已经撞得稀烂的汽车,向林区区委开去。

以后开车的日子里,每每想到这次遭遇,无不惊出一身冷汗,我都会想起组织委员第一次载我到林区时说过的那句话——“这种路最锻炼车技,能在这路上开好,基本什么路都能开了。”在工作中,我遇到艰难处境时,也时常勉励自己:“这种艰难的工作能做好,以后什么工作都不怕了。”

那是一次同样让我感到无助的经历。我包联的一家贫困户住在偏远的半山腰上,去他家走访,别说开车,就连自行车都很难上去,只能步行。那时,我脚伤初愈,独自走在去他家的路途上,突然脚底的石头一滑,我的脚踝又一次重重地扭伤,肿得和小腿一般粗。疼痛难忍,寸步难行,我只能靠一只腿站着,四周眺望,却荒无人烟。我独腿跳着往前走,但走得太慢,又强忍着疼痛,一只腿重、一只腿轻地缓慢前行。

那段路,我不知道走了多久才到达终点,但我知道,正是这些艰难困苦使我拥有了更加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各种挫折的勇气。

来不及的告别

三官洞林区集镇夏景 刘鹏 摄

人烟稀少、没有污染、森林覆盖率达93%的三官洞林区,夏天的天空格外湛蓝。特别到了晚上,纯净的天空里可以看到璀璨的银河。夏天的夜晚,我们区委屈指可数的几个年轻人,大多会结队在集镇空旷的道路上散散步,听河畔的蛙鸣,数天上的星星。或是哪天下班早,约上林区小学、卫生院的几个伙伴,在篮球场上来一场友谊赛,尽情挥洒汗水、放松身心。

夏天,又大多是告别的季节。2018年8月1日,我被调到郧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从事金融扶贫工作。2018年8月5日,乘着周末,我开车进入林区,收拾行李。当时,党政办的崔琳在值班,我收拾完行李,和她在机关食堂一起做了顿告别午饭。来不及和其他同事一一告别,我离开了自己从事扶贫工作近一年的林区。

从三官洞林区调任到郧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我感到责任重大。我的工作是审核全县贫困群众的扶贫贴息贷款申请,按时为他们核付利息,运维好全县扶贫贷款的管理系统,作他们与银行之间沟通的桥梁。虽然,我未能与贫困群众一一见面,但透过一张张申请表,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有着不同困境的鲜活的家庭,每一份申请表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他们通过勤劳致富的渴望。

在从事金融扶贫的日子,办公室每天都会有很多群众前来咨询政策、表达诉求。办公室的电话也成为全县群众了解金融扶贫政策的窗口。每天,我都会与各种各样的贫困群众面对面交谈或者电话交流。在扶贫贴息贷款审批任务艰巨的月份,每天面对成百上千份申请,盖几千次印章,“5+2”“白+黑”是工作常态。虽然很累,但我没有退缩,正是因为我们的努力,为数万贫困人口发放了近7亿元的扶贫贴息贷款,为他们的家庭送去了希望。家乡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来到郧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我又有了5户新的包联贫困户,虽然工作依然繁重,我还是如往常一样按时走访,为他们排忧解难。

2019年11月,我来到北京工作,他们遇到什么难题仍是习惯性找我,我也都尽自己所能提供一些帮助。

时间来到了2021年,曾经我们翘首以盼的三官洞林区到郧西县城的二级公路即将建成通车,我包联的贫困家庭也都如期脱贫,我的家乡湖北省郧西县也已成功脱贫摘帽。虽然远在千里,我依然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关注着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同事和结下帮扶对子的亲人。

那里有我扶贫路上的点滴往事,有我逝去的青春里闪耀过的微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