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县香口乡,一种洁白如玉、形态优雅的珍品,正在悄然绽放它被誉为“菌中皇后”“雪裙仙子”,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味珍馐,更是当地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
走进香口乡竹荪种植基地,整齐排列的大棚下,孕育着增收的希望。湿润的土壤里,一颗颗沉睡的菌蛋蓄势待发。清晨,是竹荪生命最绚烂也最短暂的时刻,洁白的菌柄破土而出,轻柔如纱的菌裙优雅垂落,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清香。这稍纵即逝的美丽,正是村民们争分夺秒的“黄金采摘期”。香口乡村民蔡本焕一边干净利落地将新采摘的竹荪放进篓子里,一边高兴地说:“我们早上七点上来采菇,现在可能采的有六七筐了,竹荪在十点以后就不会开了,根本摘不完。”
竹荪,作为名贵的食用菌,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过去主要生长在南方特定竹林。它能在郧西“安家落户”并形成产业,得益于科技赋能与资源循环理念的创新应用。
这份改变,与我县有志青年方才新密不可分。一次外出考察,方才新敏锐捕捉到香口乡气候与竹荪原产地极为相似,更关键的是,他发现本地香菇产业废弃的菌棒,正是培育竹荪的宝贵资源。变废为宝的灵感,点燃了他创业的热情。2023年,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愿景,方才新扎根香口乡,开启了竹荪种植之路。
湖北新霖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方才新介绍,每年三月份开始种植竹荪,六月份采摘,九月底采摘完成。一年能采摘三茬,每亩产量在75公斤左右,年产量可达6500公斤,年销售额达到400余万元,能带动周边30至80人在基地里长期务工。
“南菌北种”,突破“水土不服”,科技是核心支撑。香口乡竹荪种植基地常年聘请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冯明进驻点指导,实现了十堰市竹荪种植“零的突破”,并做到了当年种植当年见效。
专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手把手培养出一批本地“土专家”“田博士”。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竹荪采摘、晾晒、烘干、储藏等技能,还学会了病虫害防治、日常管护等技术,成为了基地的业务骨干。
“当室外温度达到30度以上,我们就要给竹荪进行喷灌浇水,大概浇一个多小时,确保湿度达到60%以上。像前一段时间天气比较干旱的情况下,基本上我们天天都要浇水,这样才能保证竹荪的正常生长。”湖北新霖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徐世全对竹荪种植早已轻车熟路。
科技赋能,不仅有效克服了自然条件的严苛限制,保障了娇贵竹荪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激活了乡村闲置劳动力,特别是为众多留守妇女提供了家门口灵活就业的“生态岗位”。“我在这已经工作两年了,这里时间比较自由,能兼顾家庭,一天能挣个100多块钱,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香口乡村民朱美红说道。
模式创新,是产业做强的核心引擎。在专家的建议下,方才新探索出“菌菜轮作”模式,巧妙破解了土地瓶颈与生态种植难题。竹荪采摘后,土地无缝衔接种植雪里蕻,不仅避免了单一作物连作障碍,更让土地“全年无休”,成功实现“一田双收”、效益倍增。
方才新告诉记者:“目前竹荪基地是运用‘菌菜轮作’模式,九月底竹荪采摘完成后,为了土地不被闲置,我们种上雪里蕻,到来年的二月中旬采摘雪里蕻。这种模式,不仅改变土壤环境,让竹荪生长的更好,还能够让我们务工人员每年增收4000余元。”
现在,方才新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他在基地周围流转土地,大规模种植巨菌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梅花鹿养殖基地和生态渔场,构建起“草-菌-畜-渔”的绿色闭环产业链。通过菌物、草物、动物的“三物循环”,产业韧性不断增强,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目前,基地周围种植了六块巨菌草,共计1700余亩,主要用于梅花鹿和生态鱼的养殖,也可以作为基地食用菌“竹荪”的原材料,同时也可以为周边30余户养殖大户提供越冬草料。
面向未来,方才新正着力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他规划建设竹荪展厅,并积极布局深加工领域,致力于打造“好香口”区域品牌,推动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卖体验”转型升级。
如今,这洁白的“雪裙仙子”,经过精心培育和加工,正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产业发展有红利,共同构成了乡亲们多元化的增收渠道。一朵小竹荪,真正撑起了一把融合科技之光、生态之绿、共富之金的“致富伞”。
方寸菌田,种下的不仅是洁白的竹荪,更是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希望种子。香口乡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产业是根。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生态循环的可持续理念、联农带农的利益共享机制。方才新的探索、专家们的下沉、乡亲们的参与,共同书写了“小特产”蝶变“大产业”的精彩篇章。这朵绽放在秦巴山区的“致富伞”,撑起的是香口乡百姓稳稳的幸福,照亮的是郧西乃至更多乡村,依托特色资源、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