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十堰日报头版头条以《红25军“五不准”铁律在郧西代代传承——引领党员干部严作风葆本色》为题,挖掘红25军转战郧西期间用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展现郧西县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传承红军严明纪律的红色基因,强化纪律教育、践行群众路线、推进作风建设,为郧西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编者按:
今年是红25军长征胜利90周年。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从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9月到达陕甘苏区的陕西延安永坪镇,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
长征期间,红25军在郧西征战数月,带领郧西儿女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盛夏时节,采访小分队深入郧西湖北口、关防、上津等地,探访红25军留下的战斗遗址,追寻红25军在郧西的光辉足迹,感受郧西讲好长征故事、红色故事,将长征精神、大别山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动人图景。
红25军是善打硬仗的部队,在长征中出奇制胜,历时5个月成功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25军也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在郧西战斗期间,全军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并制定了“五不准”政策。
郧西县深入挖掘这段红色历史,将红25军纪律故事纳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内容,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红25军军部旧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通过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感受“纪律是生命线”的深刻内涵。
“五不准”锻造硬队伍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三组的涝池大院,只见几间院子的四周搭满了脚手架。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建设的一个重要点位,这里建设正酣。
1935年,就是在这里发生了一件大事: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将士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踏上漫漫长征路。一个月后,红25军主力部队由陕西省丹凤县庾家河南下到达郧西。1935年2月,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涝池大院召开第二十次常委会,通过了《为完全打破敌人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创造新苏区的决议案》,商讨制定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处的“五不准”政策(一不准部队进驻清真寺;二不准在回民家中食用猪肉、猪油;三不准鄙视信教群众;四不准打扰回民礼拜日的集会;五不准对信教民众说三道四),决定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次会议史称“郧西会议”。
那时,红军战士给回民分粮时,将麦粒装入回民的布袋,特意避开猪肉。红军对习俗的尊重,温暖了回民群众的心,赢得了广大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回民群众把红军战士请到家中,端茶送水,热情招待。战士们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秋毫无犯。离开时,把借用的东西原样送还,把地面打扫干净,向主人家再三道谢。”原郧西县党史办主任李仁喜说。
“红军纪律严明,坚决保护群众利益,与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李仁喜介绍,红军干部还在回民聚居区组织成立了泗峡口游击队和抗捐军,回民魏茂南担任泗峡口回民游击队队长,回民马安升为副队长,领导群众投入抗粮、抗捐、抗债、抗夫、抗丁的“五抗”运动。
“五不准”彰显了红军对回民的尊重,更彰显了红军严明的纪律。如今,在湖北口回族乡,回汉亲如一家人。“我们村今年正在打造湖北回汉形象展示村,展现新时代回汉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富裕的形象。”在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魏登殿说。
严明的纪律锻造“铁一般的队伍”。当前,随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郧西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红军优良传统。他们坚持以上率下,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通过举办读书班、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反面典型案例剖析等活动,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群众观念,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无死角,将纪律严明、群众至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吃鸡”留下好印象
走进位于郧西县城关镇王家坪村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和位于关防乡的红25军军部旧址,都能看到一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的纪律号角,当年红军把这首歌从郧西唱到陕北。”李仁喜介绍,红25军是一支极为年轻的部队,官兵年龄普遍较小,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部分战士甚至只有十三四岁。部队抵达陕南和郧西后,补充了将近一半的新战士。为了对新战士进行组织和纪律教育,红军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下发至每个连队教唱。
“当年,红军在郧西的时候,不吃鸡。”李仁喜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原来,在1933年3月,红25军准备向郭家河发起进攻。当地很多农家的门框上保留着这样一副对联:“红军来了鸡犬不惊,白军来了鸡犬不宁。”战斗胜利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主要领导沈泽民、徐宝珊、成仿吾等人就此对联展开了一场讨论,最终他们制定了一条特殊纪律,要求红25军全体指战员谁也不准吃鸡,并要求从领导做起,上行下效,以真正做到“红军来了鸡犬不惊”。
1934年,红25军长征到达陕南鄂西北时,这条铁律也带到了郧西。在庾家河战斗中,红25军领导人程子华和徐海东都负伤躺在担架上。一次,程子华从军医院院长钱信忠那儿得知红25军不吃鸡的铁律后,立即命令钱信忠为徐海东买只鸡补身体,并表态出了事由他负责。至此,红25军不吃鸡的规矩才被初步打破。之后,直到红军攻占镇安县后,军医院才破天荒地购买了几只鸡为伤员补身体。
时至今日,郧西县仍以红25军长征精神为指引,推动纪律建设与群众路线深度融合,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强化纪律意识与使命担当。全县18个乡镇、72个县直单位、824个基层党组织实现学习教育全覆盖,开展集中学习1800余次,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理解从“是什么”深化到“怎么做”。同时,带动党员领导干部听取基层意见1700余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00余个。
“约法三章”扭转作风
1935年,红25军在关防等地活动时,还与群众“约法三章”。1935年1月17日,红25军223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和团长叶光宏率领“红军先遣队”到达二天门,宿营在大座山的丁家洼、河西的余家老庄和郭家坡。陈先瑞宣布:不吃喝老百姓,自带炒苞谷花和水;不强行要求老百姓报名参军,不施厉害、耍脾气。
红军严明的军纪赢得了百姓广泛支持。“我们二天门村78户人家,就有76人参加了红军。据不完全统计,有33位革命先烈长眠在二天门这片红色土地上。”关防乡二天门村党支部书记丁昌文说。
红25军转战至郧西关防乡二天门村时,部队减员严重,仅剩2500余人。当地山高路险、村落稀疏,部队分散驻扎于民房、祠堂等地。在房屋有限的情况下,战士借用村民的门板搭建临时床铺,撤离前战士再将门板逐一归还,并安装回原位。一借一还之间,红25军用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本质。
如今,红25军的故事还在代代相传。郧西县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二天门村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力量,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转化为“不拿群众一分一毫”的行动自觉,形成“严守纪律底线、服务群众需求”的共识,推动作风建设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无论是‘五不准’,还是‘约法三章’,都是红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所在,也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法宝。”郧西县档案馆馆长孟帆说。
今年以来,郧西县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编写红色教材、创作红色文艺作品、举办红色主题展览等形式,传承红军严明纪律的红色基因,强化纪律教育、践行群众路线、推进作风建设和弘扬红色文化等措施,构建“教育—监督—整改—转化”全链条机制,推动干部作风持续好转,为郧西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来源:十堰日报
作者:罗毅 陈国东
编辑: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