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匠人罗德华:于方寸根材间,传承郧西文化千年神韵

2025-11-11 10:02  

初冬的郧西,文化韵味浸润城乡。在环城西路的一间工作室里,匠人罗德华以刻刀为媒,让不起眼的根材焕发新生——这不仅是一位手艺人的坚守,更是郧西县深耕非遗传承、激活文化资源的生动缩影。

走进工作室,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匠人罗德华正手持刻刀,专注地雕琢着根材,随着刻刀的起落,根雕作品渐渐显露出独特的神韵。他一边雕刻一边介绍:“根雕重在发现,而非创造,多以树根的自然形态作为艺术创作对象。”手中动作不停,眼神中满是对根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在多数人眼中,“朽木不可雕也”似乎是根深蒂固的观念,然而在罗德华的工作室里,这一传统认知被彻底打破。那些被视为无用甚至遭人嫌弃的朽木,在罗德华的巧手下,经历去腐、雕刻、打磨等工序,仿佛经历了一场神奇的蜕变,摇身一变成为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怡然自得的骏马、身姿挺拔的丹顶鹤、展翅欲飞的雄鹰……每一件作品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罗德华满脸骄傲地说:“我觉得根雕很有意思,平时一有时间就去寻些木头拿到家里来慢慢研究,一点一点地给木头去腐、雕刻。在我雕刻出一件成品后,我内心就有很大的成就感。只要有空闲我就雕、磨,反复推敲,这才有了现在这么多作品。”正是这份对根雕艺术的痴迷与坚持,让他凭借一双巧手,化腐朽为神奇,让朽木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当朽木在罗德华手中重获新生后,根雕艺术的魅力便愈发凸显,而其精髓也在这巧妙的雕琢中逐渐显露。罗德华的根雕艺术,精髓在于“天人合一”的实践。他坚持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曲直纹路,甚至是凸出的奇形怪状部分,进行巧妙构思和艺术加工。以《佛引福来》为例,弥勒佛依树根自生形态雕琢而成,蝙蝠则借畸变纹理巧妙呈现,寓意“佛引福来”,福气意蕴暗藏于自然肌理之中。而《丝绸之路》《赤壁怀古》《昭君出塞》等系列作品,更是以根为媒,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每一件作品都是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展现了罗德华对根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创造力。

根雕艺术在国内逐渐绽放光彩,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近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5国际版权论坛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焦点。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来自郧西的市级非遗罗氏根雕作品《无极》《问道》惊艳亮相。作为十堰市唯一入选的非遗项目、全省四件入选工艺作品之一,这两件作品成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为“郧西根雕”赢得了国际赞誉。《无极》以抽象手法借根材纹理勾勒宇宙浩瀚,引领观者探索未知境界;《问道》则依天然形态雕琢智者寻真形象,传递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两件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不仅彰显了中国根雕的独特魅力,更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郧西根雕赢得了更广泛的国际认可和版权保护空间。

郧西根雕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离不开当地对文化版权保护的重视与推动。近年来,郧西县高度重视版权保护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版权服务体系,加强版权宣传教育,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文化市场环境得到了显著优化。“罗氏根雕”作为郧西的文化瑰宝之一,其作品的版权保护尤为得到重视。2023年12月12日,罗氏根雕经十堰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郧西不仅为罗德华等手艺人提供了版权登记的便利,还积极组织他们的作品参加各类文化展览,拓宽了作品的传播渠道,同时也加强了群众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在版权保护护航下,郧西根雕传承之路愈发稳健,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为其创作提供灵感。

郧西,作为七夕文化的发源地,其浪漫基因深深浸润着这片土地。生长于此的罗德华,自然将这份文化记忆巧妙地刻入根雕之中。他曾得到一块60厘米长的拱形木根,在其他师傅看来“难成精品”,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顺应木头的天然形态,仅用四天时间便雕出了七只喜鹊、七朵云彩与相会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将“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绝美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承载浪漫情感的永恒载体。

郧西的文化底蕴远不止七夕的浪漫,它还是湖北解放第一县,红色的印记同样深刻在这片土地上。罗德华以根雕为笔,镌刻下革命的记忆。他用珍藏的金丝楠木,耗时四月雕琢出《什么是红军》传单背后的故事。雕塑上,金丝楠木光泽流转,红军旗帜似迎风飘动,刘立英老人手捧传单神情坚毅,儿孙围坐聆听的画面栩栩如生,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尊雕塑背后,是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1934年至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郧西活动期间,15岁的李玉才受领传单任务,并将其交给妻子刘立英保存。为躲避搜捕,刘立英将传单藏于屋檐暗缝,忍受了锥戳、火钳烫等种种折磨,手臂与腿上留下了累累伤疤,最长的达30多厘米。直至1981年,这张见证革命火种的传单才得以重见天日,成为郧西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并入选首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回顾罗德华30余年的根雕之路,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坚持。“早年在武汉花鸟市场蹲守学技法,去福建车间偷师,农村人不怕吃苦。”谈起这段过往,罗德华在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藏着对艺术的赤诚与热爱。如今,他依旧每日沉浸在创作中,手磨出血泡、眼入粉尘也浑然不觉。灯光下,他雕琢的红军人物轮廓渐显,破旧军装下是坚毅的眼神,望着作品,他的笑容中满是欣慰与虔诚。

以木为媒,借天地灵韵。罗德华的根雕,不仅是自然与艺术的对话,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从七夕的浪漫到红色的记忆,他用刻刀让郧西文化在根材上绚丽绽放,于方寸根材间,传承着郧西文化的千年神韵。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