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小的香菇,如何撑起一个现代化的产业?一家企业又如何用科技智慧,带领村民们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今天的《郧西视点》让我们一同走进湖北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寻这朵“致富菇”背后的智慧密码。
走进郧西县河夹镇杨家湾村智慧绿谷,一排排标准化香菇大棚尽收眼底。棚内菌棒有序码放,层层叠叠的香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菇盖圆润饱满,色泽鲜亮。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其间,采摘、分选、装框、搬运,一片繁忙景象。

“这种叫大A菇,菇面也好、颜色也好、肉质也厚、腿也粗也短,上午我们先采大A菇,然后到下午的时候再采这种小A菇。”香菇采摘技术员杨昌英一边麻利地采摘香菇,一边介绍,有着三年香菇种植和采摘经验的她,如今已是基地的技术骨干。


今年郧西雨水充沛且分布均匀,后续晴好天气持续稳定,菌棒出菇率大幅提升,产量喜人,“雨水过后天气晴好,大棚里大量出菇,菇的品质也非常好。我们这一棒就出了一斤多,一个大棚大概有2万多棒,一年是可以采5茬的。”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杨昌英和菇农们喜笑颜开。
这份丰收不仅得益于天时,更得益于科学种植模式的硬核支撑。而支撑起高产稳质的核心密码,正藏于大棚的“智能内核”之中。这些大棚,通过“三网两膜”方式及全自动控温喷淋系统,搭配数字化控制中心实现温湿度精准调控,让全年循环种植、全天候稳定出菇成为现实。

“硬件上,我们采取了‘三网两膜’的形式,即三层遮阳网和两层保护膜。软件上,通过现场感应探头,将温湿度、光照数据实时传输到中控平台和门口的智能控制柜。”湖北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顺国介绍,一旦数据超出有效范围,系统会自动报警,技术员及时干预调整,“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这种相结合的措施,香菇的品质和色泽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


作为十堰市食用菌产业链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集菌棒生产、香菇种植、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智慧生产基地。占地248亩的园区内,246个智能化大棚和配套冷库等设施一应俱全,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数“智”赋能破解发展瓶颈。面对传统食用菌产业劳动力密集、效益不高的困境,湖北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动求变,推动产业向规模化、自动化、科技化转型升级。在制棒车间里,7套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堆堆木屑经过搅拌、装袋转化为标准化菌棒。

湖北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长秦光辉告诉记者,原来一个工人只能组装两三百棒,现在这条全自动菌棒生产线投入使用后,每天生产8万棒,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满足全县菇农的用棒需求。
好菇源于好棒。为提升菌棒品质,公司打造了26个高标准、智能化的养菌室,通过精准控制光照、通风和恒温环境,让菌丝活力更强、长势更壮,不仅提升了菌棒的成活率和出菇率,还为后续的香菇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智能化设备能精准调控生长环境,菌丝粗壮了,后续长出的香菇肉质肥厚、个头大,产量和质量都能达标。”智慧绿谷养菌室车间主任杨天明介绍。


依托自动化接种生产线和智能养菌系统,公司实现菌棒全年循环生产,年制棒能力达3000万棒以上,种植1000万棒以上,成活率超过98%。“菌棒经高温灭菌、预冷、强冷后接种,上架培养3到5个月就能正常出菇。”接种培养技术员陈宣文说,这种制棒方法流程虽然比传统制棒方法繁琐,但能大幅降低污染率,提升香菇品质。

凭借过硬的香菇品质,湖北绿谷赢得了市场的广泛信赖,吸引全国客商慕名而来。“每到这个季节,我们就会到这里来调货,如果货合适的话,就两天一车,每车10到15吨。”福建的沈明善便是这里的“老主顾”,这已是他第三年专程前来采购。

从一颗精选的菌种,到一根标准的菌棒,再到一朵优质的香菇,湖北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科技与智慧,打造了一条环环相扣、精准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如今,园区年产鲜菇1万吨,实现综合效益16亿元,辐射带动周边22个村发展香菇种植,目前已累计带动28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还吸引了外地人员前来务工。

“我是随州的,在这儿干了四年,厂里效益很好,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挺满足的。”香菇采摘技术员汪祖明说。
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量和品质,助力郧西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未来,湖北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有了新的规划。“我们即将进行三期的工程建设,主要以扩建种植大棚为主,届时会增加新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我们相信,绿谷公司一定会越来越好。”吴顺国充满信心地说道。

从智能大棚的精准调控,到无菌工厂的全链智造;从一朵香菇的品质升级,到一方百姓的增收致富,湖北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科技之“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相信未来,湖北绿谷将继续深耕食用菌产业,为郧西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全媒体记者:聂晶 邹映玲 简越 蔡新宇
